2019-07-31

[區塊鏈] 採用區塊鏈的業務實例


作者:夏肇毅 2018-10-16 初版


採用區塊鏈的業務實例

2018年3月,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完成與34家銀行間,以分散式帳本提供國外同業帳戶(Nostro Accounts) 即時可見性的概念驗證PoC 。它以 Hyperledger Fabric 1.0製作,提供了即時事件處理,交易狀態更新,完整監督紀錄,預期與可用結餘的可見性,即時簡易帳戶輸入確認,標示未完成輸入與相關問題與產生資料支援監管報表等功能。在PoC時,有28家銀行實際在沙箱中建立了528個Channels來測試。日後若要在生產環境中運作,則需建立達100,000個以上的 Channels

國外一般在證券交易之後,紀錄就會傳送給清算單位。他們會比對買賣方紀錄,並確認雙方同意該條件。若有出入,清算單位會向交易單位報告以嘗試解決。清算流程結束後,就是結算。結算單位向買方收取現金,並向賣方收取證券。最後並交付證券給買方,以及現金給賣方。

歐洲央行在2016年提出了運用分散式帳本技術(DLTs)在證券交易後業務的分析報告。報告中提到證券交易後功能(post-trading functions) 包括:
保存帳戶(保管/登記),檢查投資人控制資產的權利(KYC了解客戶與AML反洗錢),交易結算前傳送及對帳(清算),幫助結算及對沖結算風險,直到資金與證券轉移結束(風險管理),執行參與交易者資金與證券轉移義務(結算),確認發行完善並避免未授權的的證券產生(公證),避免私人資訊被偷,惡意修改與阻斷服務(網路安全),以及管理發行者事件及對投資人的影響(資產服務)。

在歐洲央行報告中分析,如果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因為每一節點都保存一份資料,而使得資訊重複最大化。同時因為必須在多方中達成共識,所以比起集中式資料庫技術,這限制了它的結算的速度。但就算是使用現成的中央式資料庫技術,如果各單位的資料庫間缺乏互用性,依舊讓交易後流程緩慢。

2018年1月,IBM與全球最大貨櫃運輸公司馬士基航運公司宣布合資意願,將以區塊鏈技術來提供安全且有效率的貿易系統。原本的流程是由很多單位間,以點對點的方式溝通。新系統要將所有單位連在一起,做資訊整合。這中間所帶來的好處,與傳統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解決方案類似,人為審批程序仍為效能最大障礙。只有做到end-to-end自動化的STP ( Straight-through processing ) 讓流程自動跑完,才有機會達到最大效益。


而Linux基金會自2016年開始經營Hyperledger開源專案社群,用來建立區塊鏈框架與平台。希望以區塊鏈技術建立分享帳簿資料庫( Shared Ledger Database ) 應用在金融,健康與供應鏈上。主要的框架專案有由Digital Asset, Blockstream IBM 所提供的 Hyperledger Fabric Intel 提供的 Hyperledger Sawtooth。育成中的開發工具有 HyperLedger Composer HyperLedger Explorer 等專案。

其中Hyperledger Composer是一個快速建立區塊鏈應用模型的工具。它讓使用者能很快地把使用情境中的業務邏輯建立使用範例,用來測試這解決方案的可行性與潛在問題。最後它會產生一個網頁服務器來和 Hyperledger Fabric 溝通,讓整個區塊鏈網路運作起來。 Hyperledger Fabric 是一個模組式框架,可加入共識及會員服務,並執行智能合約程式。

Hyperledger Composer的一般業務情境中,都會有供交易的資產 ( Assets ) 。這可能是貨物,財產或服務。然後還有讓資產轉換擁有者的交易(Transactions)過程,以及交易的參與者 ( Participants) 。舉例來說,在拍賣網站裡,Assets就是拍賣品,Participants 就是買家與賣家,而Transactions 就是成交紀錄。使用者就是利用這模式來建立區塊鏈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