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5

夏肇毅觀點:打不贏就加入!金融科技搶走飯碗,我們只好拿人工智慧工具打敗它

夏肇毅觀點:打不贏就加入!金融科技搶走飯碗,我們只好拿人工智慧工具打敗它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前一陣子表示:「人工智能將快速爆發,十年後50%的人類工作將被AI取代」引起正反兩方辯論。他又提到國外研究早就證實這論點,而舉出牛津大學2013年的「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作為立論依據。

自從ATM大量設置以來,人們就很少去銀行櫃檯了。這幾年很明顯的,因科技進步而人手一機。加上網路銀行、行動支付發展起來,更連ATM都不用了,所以分行逐漸地縮編、裁撤。股市看盤、下單用手機就行,現在正流行教你怎樣用人工智慧API下單。交易量下跌,所以營業員也要縮編,或轉做財富管理。報載「近2年來,券商營業據點從上千家大舉滑落至目前865家。」,是實現中的工作消失實例。

其實這應該與人工智慧無關,而是3C設備普及,萬事電腦化的成果。再加上ARM CPU的授權,讓IoT物聯網設備物美價廉,30塊美金就能買一片能裝Linux的控制板。能和很貴的伺服器跑一樣的軟體,只是較慢罷了。到處都是便宜的電腦,就讓人們產生要開發機器人來取代人力的的企圖心。加上最近AlphaGo打敗人類棋王的消息出來,便將原是電腦設備取代人力的現象,轉變為人工智慧取代工作的說法。

其實任何工作都應該是可以被電腦化的,牛津大學的論文中舉出工作電腦化的關鍵—電腦設備開發製造成本。想想號稱最不可能被電腦取代的藝術家或舞蹈家等工作,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下去,應該還是可以開發出類似的機器人的,問題只是有沒有經濟價值而已。

我們與其擔心什麼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機器取代,倒不如研究如何讓自己的工作方法不斷翻新,永遠跑在人工智慧前面,讓開發機器人的速度趕不上你進步的腳步。

其中的關鍵就是要擁抱人工智慧新知,操縱它讓它幫你工作,以增加工作的附加價值。事實上,人工智慧研究的歷史悠久,只是一直都成效不彰。相關工具也隨手可得,像由大學開發在大數據中Data Mining免費挖寶工具Weka也有十多年歷史。任何覺得自己工作汲汲不保的人,今天開始學,也不用花很多時間就可學會。這些工具的原理可能都很複雜,一堆數學式子。但你只要學會怎麼用,怎麼看結果就好,複雜的事讓它幫你做,就像你不用設計車子就能開車一樣。

最簡單的人工智慧例子,就是建決策樹來決定今天天氣適不適合球賽。我們可以蒐集過去晴雨天、溫度、溼度與有沒有比成的十餘筆資料存在檔案裡後,餵給人工智慧工具。它就可以根據這些資料做成一個判斷天候、溫度、溼度而產生結論的決策樹,之後可以再餵給它一些資料,以驗證這決策樹的正確度。

再來我們也可以把人工智慧用在關聯性分析,分析商場買賣大數據。看看買尿布的人是不是也買啤酒,還是也會買些什麼別的東西,日後據以做交叉銷售時推廣活動的篩選參考。

銷售時對不同客群推銷不同東西,是行銷ABC。怎樣把客戶分成我們固有印象中的頂客族、銀髮族、小亨利族應有一些簡單的判斷公式。但人工智慧工具很強的一部份,是你不用告訴它什麼,它能自動地找出一些不同特性的族群出來,清楚地劃定各族群的國界出來,這些是屬於非監督式學習的範圍。沒人教就會,正是機器學習的強項。

更神奇的是,有人拿幾天股票的開高低收變化,餵給人工智慧工具學習,之後能產生一個決策樹來判斷明天這股票會漲還是會跌。我們要知道它訓練後的準確度有多高,可以自己來試一試,看看這點子是否可行。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明了蒸氣機,讓機械力取代人力與獸力。後來設計出汽車,馬車車伕因而失業,但是更多汽車司機的工作也因而產生,這些工作是給那些會開車的人的。

今日金融科技革命造成大量金融櫃檯人員失業,也許日後許多轉為戴著VR眼鏡與客戶交易在家上班的人。有工作消失就會有新工作產生,只要大家跑得快,學得快,跟上時代腳步,就永遠都有你的位置在。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複製小抄大腦,讓金融科技搭起人工智慧塔

夏肇毅觀點:複製小抄大腦,讓金融科技搭起人工智慧塔



小抄英文叫cheat sheet,就是考試時作弊用的濃縮重點。所以演講時把重要數字寫成小抄,採買辦事前把所需明細記成小抄,拜訪客戶及接待來賓時也將對方姓名資料記在小抄裏。所以後來除了作弊用品的原意外,便成也是速查表與備忘單的意思。就是將最實用的步驟、方法及知識寫成一小張紙,以便往後碰到問題時能快速的提供錦囊妙計。

因為它只是一小張紙,所以只有這個主題下最常見的問題會寫在上面,不同主題就用不同小抄。好比說影印機有一張小抄,提供快速操作與問題排除方法,筆電也有一張小抄,不同產品都有自身的操作小抄。後來人們發現這太好用了,就加以發揚光大,演變成叫Post-it的小貼紙,可以隨手寫,到處貼。一旦人腦經過數十次反覆的訓練學習,就能把這些小抄內容複製貼入腦中。如果我們天天用它,這些小抄就能一直在腦中貼得牢牢地。可是沒複習的話,小抄很快就掉下來了。

從小到大,經過辛苦的學習,我們把各種知識都在腦中寫成小抄。怎麼說話,怎麼寫字,怎麼讀英文,怎麼算數學,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課文的內容,參考書的講義,老師的問題與答案,同學間的嘻笑怒罵,大大小小,全用小抄記著。日積月累後,腦中就有數不盡的小抄。每晚大腦都要將小抄瀏覽整理一遍,看看哪些常用的留著,哪些可以送入倉庫中堆著,這些都是最高階的腦部活動,有人說這就是做夢的過程。


小抄大腦模型

大腦皮質由大量的神經元所組成,彼此連接。今年年初一篇“A Giant Neuron Has Been Found Wrapped Around The Entire Circumference of The Brain”的報導中發現橫跨老鼠腦部的巨大神經元,這意味著信號可以有效率的傳遍整個大腦,而不必靠神經元一個接一個的慢慢傳遞。

我們可以假設當眼睛耳朵接收到信號時,它能夠快速的傳遍所有的神經元。想像有些最底層的神經元專職在處理母音、子音與文字部首的識別,當它偵測到認識的信號時,就會舉手,將這發現傳給下一層神經元。於是下一層神經元就處理單字發音與字型的識別,接著還有再下一層神經元能識別句子,一路下去,就形成我們這有意識的大腦。

筆者把每一組神經元想像成一張小抄,底層小抄紀錄著字音、字型、單詞或句子。一路向上,更上層的小抄就記著公式、原理、步驟、方法等所有人類的知識。每張小抄隨時都在平行運作著,當它接收到與小抄內容相同的輸入信號時,就會輸出信號讓後面連接的小抄接著做事,一層跟著一層執行。所以我們聽到講話的聲音後,就能接著轉成單字,再組成句子,等最後了解意義之後再做出反應。

每個小抄平時也會自己發出信號,想讓別人知道它的存在。當幾組小抄的信號湊在一起時,有時就會有新創意產生,就如同我們常說的「突然靈機一動」一樣。大腦每天會整理數不清的小抄,常看常聽的就留著,其他就慢慢往後堆。所以如果要持續留存知識,不斷的學習與複習是不二法門。

這就是筆者個人所想像的「小抄大腦模型」(Sticker Brain Model)。根據這「小抄大腦模型」假設的原理,我們就可以開發出「人工智慧小抄電腦」(AI Post Computer)。簡單的說,就是根據人類大腦記憶思考的原理,來讓人工智慧運作。這比較偏向傳統以知識為基礎的專家系統路線,與現在當紅靠大量機器數學模式計算的機器學習方向不同。

傳統機器學習演算法

雖然「大演算(The Master Algorithm)」一書排斥傳統以知識工程為基礎的程式系統,認為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系統已經開始席捲各個領域。它指出現在機器學習有五大學派,包括符號理論,類神經網路,演化論,貝氏定理與類比推理。它認為結合這五大學派而發展出的終極演算法,將可靠機器學習大數據中獲得世界上所有的知識。

其中符號理論學派利用建立決策樹的方式來執行歸納,類神經網路學派模擬人類的神經元運作來做識別與預測功能(如最近最流行的CNN),演化論學派模仿大自然交配與演化來設計程式,貝氏定理學派利用機率來推論各種狀況發生的可能性,而類比推理學派使用支援向量機SVM等方法來將資料分群找出相似度高的群體。

但這五大學派的機器學習方法,都是以數學運算模式來訓練機器做判斷,比較像是人類的快速辨識與直覺反應。和思考不同,直覺反應速度快,但它卻不知道為什麼。像運動、操作、語言等需要快速反應的事情,就要靠不斷的重複練習,來讓身體肌肉能應付外界變化。

但思考卻是知識性的,需要將存在腦內的小抄一一檢視,看看哪一種方法可以應付當前的狀況,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這就像拳擊與國術的對比一般,前者靠不斷練習對打以訓練臨場反應,一直到最後幾乎練成了反射動作,就和機器學習一樣。而後者是把所有招式,像一本書般從頭到尾不斷演練。臨上場時,還要一頁一頁來檢視應該要使用哪一招來應付比較好,速度自然比較慢。語言學習也是一樣,如果是對話式的整句練習,使用時自然比還需要從文法開始想造句要來得快。

金融科技小抄電腦

但以知識為基礎的「人工智慧小抄電腦」,卻是用前人的智慧來運作,同時還能告訴你為什麼,因為它是靠大腦裡小抄記著的方法來做事。筆者個人喜好收集知識與方法,所以自然就偏好知識思考這條路,希望能慢慢將知識方法製成小抄,塞入機器人的人工智慧腦中,堆出小抄知識塔。然後再模仿人類大腦的方式運作,讓這小抄電腦知識塔動起來。

如果我們要將「人工智慧小抄電腦」運用在金融科技的理財機器人上的話,首先就要先把理財知識的小抄灌入理財機器人中。
比如說:
-若利率上漲,則債券下跌。
-若中東發生戰爭,則黃金石油大漲。

然後我可以問我的理財機器人:
-若美國FED升息,那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戰爭開打,那麼金價如何變動?

這些問題它一定答不出來,因為機器人還不懂「美國、FED、升息、影響、開打、金價、如何、變動」的意義。所以要能讓機器人回答問題,先要把基本的語文能力一併建立才行。人類從小學到高中花了十二年,才將基礎知識存到腦中。前六年上小學,勉強把基礎字詞認完。後六年,再把世界基本常識學會,達到看得懂報紙的地步。如果有唸大學,才再鑽入某一學門中,學習專業知識。

想讓機器人理解問題,也必須讓它像人類一樣從頭學起才行。要經過NLP自然語言處理後,讓文字產生如同大腦認知般的意識。這一點,需要長時間的投入才有可能見效。畢竟自然語言處理和類神經網路一樣,都已經是有悠久歷史的學派。這麼多年,經過多少人腦精英,跟著開山祖師爺的腳步,被吸入這些腦力黑洞中,也不過發展到目前的境界而已。因此在實務應用上,使用簡單的問答系統,像是人工智慧客服系統,電話秘書等就比較普遍。只要蒐集某一業務上客服人員常用的問題,列出詳細問答範本後再加以處理,應該就能夠回答大部份的問題了。

相形之下機器學習反而是比較容易處理的方法。讓理財機器人利用機器學習的五大學派理論,針對歷史金融大數據做分析,找出每一商品的買賣點,尋求最佳的投資組合。然後針對每個策略在歷史數據中回測,以找出性能最佳的運算法。之後就能對世事變化,隨時提出買賣投資建議。

最後,我們還要把這些變化,一一套入小抄的知識規則中來檢視,驗證看看到底這些知識正不正確。不正確的話就要重新產生小抄,以便將最新的研究結論記下。這樣知識與直覺的結合才能讓金融科技不斷地自我增強學習,慢慢衍生出人工智慧塔來。

機器學習的直覺辨識與小抄電腦的知識思考,兩者各擅勝場缺一不可。最終還是要結合起來一前一後的運作,才能相輔相成發揮人工智慧小抄電腦的最大效用。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國防工業亟待人工智慧與雲端運算技術助力

夏肇毅觀點:國防工業亟待人工智慧與雲端運算技術助力


日前AlphaGo Master人工智慧又打敗了世界第一的大陸棋王柯潔,自此擺脫人類知識,走向左右手對戰的自我學習之路。

為什麼AlphaGo那麼利害?因為它將下一步棋可走的最終成功率,建成了一個「蒙地卡羅決策樹」。然而棋盤中可以走的路實在太多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向人類老師學習。將過去各高手所下的棋都學一遍,然後將勝負記進這蒙地卡羅決策樹中。這就是所謂的「監督學習」,有老師在旁邊看著。再來就是自已左右手對戰,把過程和勝負同樣輸入決策樹中,變成了「增強學習」。如今再沒有人類老師可以學習了,所以AlphaGo就剩下增強學習一途。

AlphaGo Master同時並應用了目前人工智慧中最流行的CNN。噢,不是我們想的那個,而是「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一種當今最熱門,模仿人類大腦結構的人工智慧類神經網路,照片識別、語音秘書、自動駕駛都靠它。數十年來沒什麼進展的類神經網路,拜雲端運算所提供的大量運算能量之賜,這幾年突然又掀起了一股熱潮。

這個類神經網路提供了「全局觀」,並經由「策略網路」與「價值網路」來決定下一步棋的落子位置。前一版的AlphaGo可以考慮未來50步棋的優劣,這真的不是人腦所能能負荷。到此,人類也要繼象棋和西洋棋之後,在圍棋這一塊再舉起白旗了。

現在人工智慧可以運用的地方越來越多,去年美國辛辛那堤大學開發的空戰人工智慧無人機ALPHA,就擊敗了資深的飛行教官。它運用了遺傳模糊樹(genetic fuzzy tree)的決策系統,將高階戰術、射擊、逃脫、防禦等各式戰鬥方法建入這個人工智慧系統中。你一有動作,它馬上會有應變措施,反應比人類快了兩百五十倍,弄得教官精疲力竭。整個空戰是在一個由波音公司開發像電動玩具般的AFSIM系統中進行。它真實得複製了現代空戰環境中的戰機、偵測器和武器的行為模式,在加入雜訊與失敗率後,將偵測器資料送給無人機ALPHA,讓ALPHA根據指派任務與決策系統邏輯來操縱飛機與武器系統。這些設計細節都在2016年6月的「Journal of Defense Management」中揭露。

現在這類的無人戰鬥系統有兩條發展路線,一條路線是製造全新的無人機,另一條路線則是將現有設備改裝成為無人操控機。最近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展示了由F-16改裝的無人機跟隨有人機飛行,讓無人自動駕駛機與有人機隊結合成一個團隊一起行動。這裝有自動防撞系統的無人機,能跟著有人機組編隊飛行,待接近目的地時就離隊去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同時也應付各種突發威脅,待任務完成之後再重新加入團隊編隊飛行。

發展這些人工智慧系統時背後需要有龐大的運算能力,否則機器少N倍,就要多花N倍的時間來運算。在上月大陸神威超級電腦躍居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級電腦後,美國國家安全局發表報告,認為失去超級運算的領先地位,將嚴重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它認為現代武器系統的設計、發展和分析中,超級電腦都扮演了關鍵角色,包括核子武器、網絡戰能力、戰艦、飛機等等。雖然我們沒有核子武器要靠超級電腦試爆,但現在開始的人工智慧機制卻是要靠龐大電腦來讓訓練機械學習。加上機密性考量,這時就要考慮建立自己的國防高速分散式雲端運算機房。然而不同於傳統武器一用數十年,現在的電腦投資,大概兩三年就落伍了。所以電腦的折舊期就是四五年,時間到就可汰換,因此規劃上可能要像每年都要消耗的作業費用一樣對待。

如今人工智慧已開始踏入國防軍事領域,日後想光憑人腦來想策略與操作系統,根本毫無勝算。電腦兵棋推演,就像AFSIM一樣也到了該連上人工智慧系統的時候了。事先訓練好攻守方,讓電腦戰電腦,應該可以發展出令人驚訝的方法。除了武器軟硬體研發投資外,在雲端運算機房與各式國防人工智慧研發也應加緊腳步才是。以免十數年後,到了無人武器系統時代時,才發現也許傳統武器都已變無用武之地了。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2017-09-04

Get Technical Analysis Indicators from BigObject In-Data Computing

Get Technical Analysis Indicators from BigObject In-Data Computing

BigObject In-Data Computing allows users to write their own program with LUA programming language. Similar to the store procedure concept of the SQL server, but a LUA script can do whatever users want to do together with the data stored in the BigObject. Like technical analysis applications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BigObject can generate indicators like SMA,EMA,..etc. by walking thru data of the table with a LUA function ta().
The definition of SMA(simple moving average) is:
SMA(p,N)= ∑i=1,N pi / N

And the EMA(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 is

EMA(p,N)i = α x pi + (1-α) x EMA(p,N)i-1
α=2/(N-1)

Convert these formulas into LUA we can get the attached sample code.

When we want to run this TA function, we simply use the APPLY command to call it up like:
APPLY ta('sma','stock','Close','ma', 120, 0,0,0,0)
APPLY ta('ema','stock','Close','ma', 120, 0,0,0,0)
APPLY ta('var','stock','Close','ma', 120, 0,0,0,0)
APPLY ta('sd','stock','Close','ma', 120, 0,0,0,0)


Source Code:

function ta(fun,v1,v2,v3,v4,v5,v6,v7,v8)
function sma(bt, col, rt_col, n)
t = bo.getTable(bt)
rt = t:getColumnValue(col);
for i = 2, #rt do
s=0.0
cnt=0
for j = 0, n-1 do
if (i-j>0) then
s = s + rt[i-j]
cnt=cnt+1.0
end
end
rt[i] = s/cnt
end
t:setColumnValue(rt_col, rt)
end

function ema(bt, col, rt_col, n)
t = bo.getTable(bt)
rt = t:getColumnValue(col);
alpha=2/(N+1)
for i = 2, #rt do
rt[i] = alpha*rt[i]+(1-alpha)*rt[i-1]
end
t:setColumnValue(rt_col, rt)
end

function var(bt, col, rt_col, n)
t = bo.getTable(bt)
rt = t:getColumnValue(col);
for i = 2, #rt do
s=0.0
cnt=0
for j = 0, n-1 do
if (i-j>0) then
s = s + rt[i+j]
cnt=cnt+1.0
end
end
av = s/cnt
s=0.0
cnt=0
for j = 0, n-1 do
if (i-j>0) then
s = s + math.pow((rt[i-j] - av),2)
cnt=cnt+1.0
end
end
rt[i] = s/cnt

end
t:setColumnValue(rt_col, rt)
end

function sd(bt, col, rt_col, n)
t = bo.getTable(bt)
rt = t:getColumnValue(col);
for i = 2, #rt do
s=0.0
cnt=0
for j = 0, n-1 do
if (i-j>0) then
s = s + rt[i-j]
cnt=cnt+1.0
end
end
av = s/cnt
s=0.0
cnt=0
for j = 0, n-1 do
if (i-j>0) then
s = s + math.pow((rt[i-j] - av),2)
cnt=cnt+1.0
end
end
rt[i] = math.pow(s/cnt,0.5)

end
t:setColumnValue(rt_col, rt)
end

if (fun=='sma') then
sma(v1,v2,v3,v4)
elseif (fun==’ema’) then
var(v1,v2,v3,v4)
elseif (fun=='var') then
var(v1,v2,v3,v4)
elseif (fun=='sd') then
sd(v1,v2,v3,v4)
end
end




2017-09-02

夏肇毅觀點:當金融科技揮舞人工智慧利劍砍向傳統金融



日前在「經濟50大論壇」金融專題演講中,主管機構與傳統金融業競相嘲諷國內金融科技業者,謂其捧著創新光環來破壞傳統金融,並對其創新技術內容不屑一顧。這些說法徒然揮霍了在眾人目光匯集的舞台上,展現其宏闊視野與優雅身段的機會。其實此時金融科技熱潮爐火漸息,創新業者規模尚小,並無法威脅傳統金融業者,實無需急於排擠這些嗷嗷待哺的新創幼苗。

國外如何面對Fintech

我們先來看看國際傳統金融業者Swift與Visa,是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股金融科技浪潮。下面是他們面對金融科技的最新行動:
  • SWIFT正式選用Hyperledger,與3大金融機構聯手進行區塊鏈跨國交易驗證
  • 3大變革Visa引領行動支付向前行
    • 開放架構建立行動支付生態系
    • 結合Fintech新創發展多元支付樣貌
    • 預見需求優化消費者支付體驗

大體上,都是積極擁抱。

強大平台業者才是傳統金融的威脅

安永(Ernst & Young)與星展銀行(DBS),於2016年11月所聯合推出的「The Rise of FinTech in China」報告中明白指出,大陸在2016變成世界FinTech的領頭羊,起因是由未被滿足的金融需求而來。而百度、阿里、騰訊三大網路、電商、社群平台業者藉由強大平台力量,滿足了這些被傳統金融業遺棄的客戶。加上管理機關的默許,因而造就了今日大陸金融科技的爆炸性成長。平台業者同時也砍斷了原本流向付款卡業者的金流與資訊流,日後將對傳統金融業者產生雪上加霜的後果。

有台灣傳統金融業者覺得,台灣是overbanked大陸是underbanked,大陸的情況不容易在台灣複製。也有人認為,如果現在要花好幾億來發展金融科技來打自己,到時候又得花好幾億去資遣員工,因而對金融科技抱著遲疑、能拖就拖的態度。

依據資策會調查結果,台灣每人平均擁有4個社群帳號,其中Facebook涵蓋90.9%的人,LINE 87.1% 以及YouTube佔60.4%。資策會去年預估,2017年台灣電子商務規模可望達1兆2515億元,持續成長約11%,B2C電商仍扮演領頭羊。而Line在全台灣有1,700萬用戶基礎,PCHome、MoMo、Yahoo有電商會員基礎,橘子、智冠、歐買尬有遊戲會員基礎。這些台灣平台業者,都正在積極地拓展行動支付業務。

傳統金融業者的真正威脅,就是這些網路、社群、購物平台業者。最怕他們複製大陸經驗,將所有會員金流改道,到時傳統金融業者對這些客戶的金流資料流皆斷。

除此之外,金融業同時也還需解決自身分行大幅縮減,以及人工智慧取代傳統人力問題。

金融科技正乘著人工智慧的浪潮前進

金融科技業者推出的機器人理財,以更低的手續費及門檻,廣邀年輕族群參與。巴菲特在最新年度致股東公開信中宣稱:「在波克夏2005年度報告中,我說所有專家主動投資策略表現都會在幾年之後落後業餘坐著不動的投資人。我解釋各種『幫手』所收的龐大費用只會讓... 我再說一次讓『所有』他們的客戶更糟,還比不上僅投資低成本、無管理的指數型基金。」既然如此,誰還要投入傳統金融機構人員操盤的基金,來讓他們抽取高額管理費呢?讓理財機器人來不就好了。

看起來好像金融科技正揮舞人工智慧利劍,砍向傳統金融,實則是金融科技正乘著人工智慧的浪潮前進。自AlphaGo開始擊敗人類棋手後,人類才意識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已像海嘯般席捲世界。結合人工智慧的機器開始取代中產階級的工作,像在文件中尋找證據的寄生律師,檢視保險合約的保險公司職員,編寫每日財經動態的記者等。

現在股票下單、存款轉帳,早就在手機上就能解決。人們前往金融機構營業點的需求越來越低,閒置的辦公處所與服務人員,皆需大幅調整。所以外商銀行開始關閉分行,2016年已裁撤19家。而郵局也積極調整營業據點活化資產,改以分租、改建、都更等方式來提高收益。

前兩年人工智慧的熱門書「大演算(The Master Algorithm)」,作者排斥傳統以知識工程為基礎的程式系統,認為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系統已開始席捲各個領域。他指出現在機器學習有五大學派,包括符號理論,類神經網路,演化論,貝氏定理與類比推理。認為結合這五大學派而發展出的終極演算法,將可從大數據中獲得世界上的所有知識。這也許是個虛無遙遠的期望,但目前針對不同應用所開發出的各式電腦程式,如IBM Watson認知運算,人工智慧律師ROSS等產品目前都已達實際銷售階段。

金融業自己積極擁抱金融科技

這整個人工智慧的崛起,才是傳統金融職位的真正殺手。金融業只有從思想改造開始,擁抱人工智慧來開發新服務,建立金融科技社群,結合眾人之力,來徹底翻轉本身結構以適應未來潮流。

所幸目前已有新換牌銀行,自己就推出理財機器人來拉攏年輕學生族群,希望朝普惠金融的方向前進。有的銀行推出副品牌行動數位化分行,來鮮明自身年輕形象。也有銀行結合了台大與SAS,聚焦大數據應用及機器學習運算機制,以提供個人化金融服務。這些都是了解趨勢後所做的因應行動。此時台灣的各種恐龍交易系統,好像也該爬起來跟著人家跑一跑了。

革命容易革心難,心態調整最是困難,如果上頭都老大心態僵化頑固,那下面就更是石頭一塊動不了。反之若上面的人積極跟上趨勢潮流,那麼日後必能順勢而上。當知掌握趨勢重於優勢,否則當趨勢變時,過去的優勢就不再是優勢了。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施董的體悟-創業最重要的是要氣長



日前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董事長,在經濟50大論壇中談到:「創業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氣要長,因為你成功的時間比你想像的還會晚一點,面對的挑戰也比你想像要多了很多。在這過程中你氣一定要長,也就是你有限的資源,要找到能夠創造出一個正面循環的方法,然後你才有信心再把它擴大。在還沒有找到之前,你投入太多的話呢,實際上是浪費資源。再加上如果你不得要領的話,也喪失信心的話。把你的使命感都弄走的話呢,那你這個創業成功的機會就會非常少。」

施董提到:你投入太多的話呢,實際上是浪費資源

想法大都不可行,可是沒試怎麼會知道,所以就要用最少的資源,試試看可不可行。這就像投資賭局一樣,每次只用剩餘資本的固定比率去投資的話,你就有辦法找到一個不太高的比率讓你一直賭下去。

如同凱利公式所描述的,尋找能最佳化的資本比例f,即可獲得長期增長率的最大化:
f=(bp-q)/b
其中
  • f為現有資金應進行下次投注的比例
  • b為投注可得的賠率(不含本金)
  • p為獲勝率
  • q為落敗率,即1-p

如果們的成功率是p=0.1,則落敗率q=0.9,假設成功時可得b=20倍回報,則
f=(20x0.1-0.9)/20=(2-0.9)/20=5.5%
所以最佳化之每次資本投入比率為5.5%。

這只是一個粗淺的類比概念,讓我們知道一次不要把所有資本都投下去。還有不要忘了公司或專案一開張,每天都要燒錢,所以時間也是很重要的成本。只能定一個期限讓你試,時間到就要論輸贏。如果這次沒等到大行情,那就下次請早。

公司一開始幾次試方向沒成功,可能就撐不下去了。但是如果一開始就成功,也可能是個危機的開始,造成日後一代拳王般無以為繼。因為一成功常就需要擴大規模以滿足訂單,要用更多的錢和人來營運。萬一之後銷路變差,馬上人員成本就吃掉過去的成果。以前聽說台灣的軟體公司,很多成長到七八十人的規模時,突然就倒了。也許是薄利禁不起市場的一時低潮,無法持續支持公司固定人員成本,只好黯然離場。

若將部份非核心訂單外包,也許可以降低日後市場波動的風險,僅需在狀況不好時,停止外包即可。雖然成本高一些,也有日後訂單被外包商搶走的風險,但對那些需要特殊先進技能且時有時無的訂單,可能外包還是可行些。話雖如此,但面對不景氣來臨時,可能還是有輿論壓力的風險。如同過去金融危機時,一大企業停止使用派遣人力,因撐不住抗議壓力,而造成執行長被撤換的例子。基本上景氣差時先停止使用派遣人力,本來就是應付景氣低迷時的SOP。 否則萬一運氣不好,不景氣時間過長,可能會有公司因撐不住虧損,而大規模裁員,甚至倒閉的風險。

施董也提到:要找到能夠創造出一個正面循環的方法,然後你才有信心再把它擴大

一但我們試出一個可行的方案,我們還要讓他能擴大。根據過去Dot Com時代的「龍捲風暴」作者Geoffrey A. Moore的研究,新產品或服務要先跨越鴻溝,再進入保齡球道,最後造成龍捲風暴席捲市場。而跨越鴻溝的唯一安全之路,是在主流市場中標定某一客戶群,然後針對這客戶群的需求提出不打折扣的完整產品,以建立灘頭堡。之後就要進入利基市場市場的保齡球道,每個市場就是一個球瓶,打倒一個球瓶後可以順勢擊倒旁邊的球瓶,造成連鎖反應。

現在雲端運算時代,新流行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服務模式,需要花錢用各種方法來買客戶。得到的新客戶越多,花費就越高,所以短時間內,帳面上的虧損就越大。需要靠留住這些新客戶,讓他們後續的貢獻能抵銷公司前面的推廣花費。有研究(SaaSMetrics2.0)顯示,這買來的客戶所產生的終身利潤要大於買客戶成本的三倍,同時還要能在12個月內回收成本,才能造成正面循環。但是如果公司持續擴張,不斷放大增加新客戶的速率,則新增客戶越多就虧越多,沒有轉折之日。除非就此降低擴張速度,否則帳上也會呈現無回頭趨勢的虧損。這也是前陣子某流通業名人辭去新創公司董座時,所產生世代經營理念論戰的主要內容。

時代在變,創業益加困難。過去的成功經驗,不保證能順利複製到現在。我們這些踽踽獨行的創業者,只有想辦法控制有限的資源,把氣拉長,不斷嘗試各種想法,等待找到能產生正面循環的成功之日到來。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卓董示警-台灣製造業五到十年將面臨淘汰危機



日前台灣工具機龍頭上銀科技卓永財董事長,在經濟50大論壇中發表演講,對台灣製造業的現況與未來深感憂心。擷取卓董演講中幾張投影片的重點如下:

「日薄西山」製造業比想像的差:
●大量西進後的空洞化
●缺乏持續研發及升級投資,內外均陷困頓
●大學及研發法人追求空洞的SCI論文KPI

教育土壤流失中:
●連台大也淪陷的SCI(SSCI)論文症候群
-每年發表超過25,000篇SCI論文,成為美國(先進工業國家)的「研究代工中心」,有「產量」而少「產值」
-政府科專計劃也深受SCI論文主導,有「投入」而少「產出」。缺乏產業效益,資源正逐漸枯竭(稅基流失),政府即將難以為繼
●這些SCI論文,和台灣的國家競爭力有甚麼關係?

天邊的彩虹、還是腳邊的玫瑰?
●碩果僅存的2.0製造業若不能升級,5年後將全遭淘汰(水五金、手工具、粉末冶金、鑄造品、五金製品...)
●3.0的製造業若不能升級,10年後就岌岌可危
●「除非你先做好一個中尉,否則你做不到將軍」-克林鮑威爾,前美國國務卿

卓董提出最重要的警訊是2.0製造業若不能升級,5年後將全遭淘汰。3.0的製造業若不能升級,10年後就岌岌可危。

這裡所說的工業1.0、2.0、3.0、4.0就是對應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1.0是機械化,用機械力取代動物力生產。
工業2.0是電器化,用電力取代機械力,以電氣自動化控制機械設備生產。
工業3.0是目前的資訊化,用各式數位自動化裝置合作生產。
工業4.0是未來的智慧化,用有智慧的機器人加入物聯網生產。

需要各行業低階升級解決方案

卓董說:「科技經費長期游資電學者去主導,所以我們長期來在電子領域、電機,經費都放在那裡。但是機械、材料、醫療、生活產業,我們過去的科專,政府的經費投入是非常少的。教育科技政策,過去都由長期留美學術研究成就卓著的院士或學者來擔綱,缺乏台灣本土基礎與產業基礎的連結。我們現在就像土壤流失中的森林,我們不是沒投錢,是投了錢,那個論文就放在檔案櫃裡面。」

就如同現在的工業4.0熱潮,三十多年前,工廠自動化開始流行,每個學校都在開發無人搬運車,機械手臂等最新科技。工研院也積極開發各種工廠自動化解決方案,之後便分出了「盟立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內最具規模的整合性工業自動化公司。而「中國生產力中心」那時就在巡迴協助企業導入自動化生產,然而現在它的最新目標已經變成輔導導入最新流行的工業4.0了。
我們是不是同時也能對還在工業2.0的行業加強輔導,讓他先往工業3.0前進。最好也由工研院提出低階2.0各行業逐步升級解決方案,派出輔導團讓工廠導入這個低階數位自動化製造方案,一步一步往3.0發展,並由職訓單位培訓相關解決方案之導入人員。把還在2.0的先拉往3.0,而對已經在3.0的才輔導往4.0前進。

政府經費不要全集中到最先進科技,也要分一半的錢來照顧後段班,就像在教育上也要想辦法把後面的孩子拉起來一樣,畢竟後段班還是能在本地提供許多就業機會的。往上看的同時也要往下看,光往上看是很容易跌倒的。

改善教育人力錯置

卓董也說:「我這些年來推動技職改造,我跟教育部講,這些末段的技職科技大學26個英文字母他唸不完,他不會唸的。你說每個都用台大做標準去做,可能嗎?這個教出來怎麼用。至少我們對末段的課程和其他的,我們可不可以,讓他像高職來訓練?他出去有一技之長,它可以謀生,他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那工廠也有人嗎。」

事實上大學百分之九十幾的錄取率已經和小學強制入學沒兩樣,比智能障礙兩個標準差以外的標準還要高。這樣收進來很多不適合唸書的學生,也使他們不能進入職訓體系訓練就業,讓工廠用高薪也找不到熟練的技術人員。現在科技大學的課程和普通大學差不多,都是理論性描述,不是實際技能訓練,博士級教授講的學生也跟不上,英文也看不懂。就因沒有專業技能,也看不懂報告,提不起筆,畢業後人家也只願出最低工資,聘你當作一個供差遣的人力。

各種行業都需要有不同的天份,研究勞心的需要數學語文記憶好,開發設計的需要腦筋快,工藝技能的要手靈巧,運動勞力的要身體好,唱歌的需要聲音亮。我們對所有的人都給他需要數學語文記憶的課程,除了少數外,大部份的人就只有畢業時拿到一張紙,其他什麼技能都沒學起來,同時又背了一身學貸,就只因為天賦不同。

技職系統的科大,應該深度結合職訓局的正規職業訓練,用職訓局的教材與講師,這樣學會的才會是市場上需要的,同時還能深度練習變成熟手,讓學生畢業時就有廠商搶著聘用。以前就有學汽車板金的學生世界比賽得名然後創業變大老闆的例子(台灣金牌黑手赴陸培訓名車廠人才)。這說明在技職系統裡要以動手練習為主,唸書為輔,像高職一般的訓練,才有可能讓這四年的投資不白費,真正奠定一生的事業基礎。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從Apple Pay看未被滿足的金融科技需求



報載Apple Pay上路頭兩天,下載信用卡放在手機中達41.5萬張,打趴本土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T-wallet行動支付,花了整整7個月卻只有綁定3.3萬張信用卡。不用說,感應式一定是比QR-CODE更好用。但差這麼多,也可以說這是台灣果粉向心力強大,早早就心有所屬地等待Apple Pay的到來,因此各銀行一開始就全力擁抱的結果。

行動支付

然而在習慣使用信用卡的已開發國家中,大家積習難改,電子支付反而發展緩慢。新聞報導根據PYMNTS.com的最新調查研究顯示,美國行動支付的使用量仍然非常小。目前行動支付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不大,連Apple Pay這種上線時間最長的服務,也才吸引了4%-5%的人來使用。因為信用卡付款的需求早被滿足,所以大家也沒什麼興趣再換一種方式來使用。台灣這股Apple Pay的熱潮是否能繼續延燒,還有待觀察。

之前在一個金融科技研討會中,有一電子支付的業者頗有感觸地說:「不要嘗試去改變消費者的習慣」。這也是說在已被滿足的領域中,推廣服務的進度是緩慢的。你需要花大錢,給甜頭,由其他業者那邊搶來顧客。但是等到甜頭沒了,顧客也又跑了。

最近一個因需求未被滿足而引起金融科技爆發性成長的例子發生在印度。去年11月印度莫迪總理為了打擊犯罪,宣布廢除佔了紙幣流通量近九成的大鈔,讓市面上的大鈔一夕之間無法使用。這立刻引起了電子支付需求的大爆發,行動支付新增用戶由原本每日10萬人成長到每日50萬人。就是因為大鈔被廢了,人們的付款需求無法被滿足,所以只好移向行動支付這出海口。

過去未被滿足的金融需求

近年來大陸金融科技也是呈現爆炸性成長,幾年之內已經佔到世界第一的位置。能如此快速地發展,追根究底是因為傳統金融業不夠發達,大眾金融需求未被滿足。一旦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首的網路、電商、社群領導者積極提供各式行動金融服務,它們的顧客當然就立刻買單接受,所以才會在幾年間衝到世界金融科技領頭羊的地位。

台灣也有很多未被傳統金融業者滿足需求的區塊,如老人、學生、中小企業等,因對金融機構貢獻不大,同時信用風險較高,所以也很少被搭理。一旦新創金融科技業者的P2P借貸、服務小亨利族 (HENRYs:high earner not rich yet)的機器人理財、低手續費的跨國匯款、供應鏈應收帳款承購Factoring等服務出現,可能就能滿足他們的各式需求。像電子商務廠商直接對它的客戶和供應商提供金融服務,或是代工業對它的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援,都是很自然的服務延伸,用來滿足未被傳統金融業滿足需求的顧客。

如果電商能提供一站購足的金融服務,從中攔截了既有客戶的金流,那麼傳統金融機構的客戶消費資訊與獲利來源也將被剝奪。因此傳統金融機構也正使出渾身解數來吸收新點子,想辦法轉型來提供新服務,以避免未來的版圖再被進一步瓜分。

法令遵循

除了要滿足顧客的需求之外,也還要符合政府法規的要求。除非法令修改,監理沙盒通過,或自行申請牌照,否則擁有牌照的傳統金融業者還是唯一合法玩家。

之前在台灣Uber因方便、車好、服務好、不怕被繞路、付款方便,所以受歡迎。這也是以往小黃所無法滿足的,然而卻因無法符合法律規範所以只好停業。Uber這幾年因滿足了顧客的需求而興起,也因為未能滿足政府遵守法規的需求而中止。

重新再檢視過去忽略的區塊,積極找到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然後推出相關服務來滿足各方,應該是未來金融科技比較容易成功的方式。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潛艦國造啟動自主深海探索元年



不知道那裡面住著什麼樣的巨型怪物,人類老早就嚮往到深不見底的海底世界探險。十九世紀小說「海底兩萬浬」在1954年被迪士尼旗下公司拍成電影。描述著一個生物學家皮耶出海尋找傳說中的海底怪物,途中乘船因撞向怪物而沉沒。皮耶被這隻海中冒出來的神秘金屬怪物俘虜到裡面,才知道原來這是艘名為鸚鵡螺號的潛艇。然後他被潛艇主人尼莫船長帶著,一同前往海底世界探險。尼莫船長因嚮往海洋的獨立自由,沒有獨裁者,所以就建了這艘鸚鵡螺號自我放逐。之後他們遍覽珊瑚礁,與鯊魚躲迷藏,穿越海底融岩火山,駛過傳說中的亞特蘭提斯城,並破冰航向南極。最後遭遇到大烏賊群的攻擊,皮耶也因而得以逃脫。1955年,美國首艘核子動力潛艇即以鸚鵡螺號命名。

(from GrabCAD, 小說電影中鸚鵡螺號模型Nemo by john    圖片製作:夏肇毅)

這被拿來命名的鸚鵡螺,其實在地球上已有數億年的歷史。它的殼裡面被橫板隔成了三十多個獨立隔室空間,裡面充滿著氣體,由細管貫穿其間。藉著抽入及排出海水,來調整殼內海水與氣體所佔空間的比例,讓身體浮沉移動。殼內氣體所佔的隔室越多,浮力就越大,身體就能上升。反之,海水所佔隔室空間越大,浮力就減少,身體就下沉。人類藉由學會這個原理來建造潛艇,也因此鸚鵡螺常被各國拿來為潛艇命名。現在一般的潛艇是由內外兩層殼體構成,外面是壓力殼,兩層中間的空間,就裝著幾個沉浮箱來控制潛艇沉浮。將沉浮箱注入海水則潛艇下沉,要上升時再用高壓氣體將箱內的海水排出以增加浮力。

Nautilus Palau.JPG
(from wiki, 鸚鵡螺與其殼室by Manuae,Chris73)

台灣四面環海,但卻也很少做深海探索活動。要應付深海的巨大壓力,潛艇需要極多的技術與工藝。台灣民間造了不少船,但從沒能力建造潛艇。雖然民國90年美國同意出售8艘柴油潛艇給中華民國,然而始終無法實現。台船也在民國91年試造了潛艇的兩截壓力殼,以証明具備潛艇建造能力。十年等待之後發現還是無法實現,於是就開始推動潛艦國造的分階段步驟:

民國101年開始,國防部運用「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的經費,執行一個「潛艦國造關鍵技術」整合型研究計畫。
民國102年11月底,海軍司令陳永康親自主持潛艦國造學術研討會。
民國103年,「財團法人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撥款1200萬,成立「潛艦國造關鍵技術」委託研究計畫,由台船公司和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執行。
民國103年4月底,公告「潛艦國造第一階段合約設計」的邀商。
民國103年11月底,海軍舉行第2場潛艦國造管理研討會。
民國104年2月底,海軍主辦潛艦國造系列研討會,進行最終的潛艦系統整合與動力等關鍵性技術研討。
民國105年11月底,「潛艦國造委託規畫設計案」資格審查,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意外因未附實作證明文件而喪失投標資格。
民國105年12月底,國防部宣布「潛艦國造委託規畫設計案」由台船取得優先議價權。
民國106年1月底,國防部宣布服役71年的海軍茄比級海獅號,將進行深度大修工程。
民國106年3月21日,潛艦國造案正式啟動。
經過了五年的努力,今年終於踏出了潛艦國造的第一步。

報載中科院提到,船殼打造,台灣的技術不是問題,現在整合是個高風險。怎麼確認潛艇在下水前,系統安全可靠、下得去上得來,才是整合系統的核心技術。因為潛艇很大一塊沒有做過的是水下動態系統的性能。

研究之後就是實測,要驗證潛艇能否應付海底下的複雜動態。海裡因鹽度與溫度分佈不均,海水密度各處不同,因此聲波折射方向也會改變,同時浮力不同,也會有因密度不同的所造成的液體懸崖產生。再加上海水流動所產生的海洋內波,歷年來也發生數起潛艇意外,就如飛機遇到風切容易發生空難一般。一重重的關卡與挑戰都必須要謹慎嚴肅以對。

目前台灣的潛艇製造經驗是零,從零出發,第一步可能就是複製山寨版了。中科院表示:「基本上的目標是劍龍潛艦(海龍、海虎)雷同的性能,不會去超越它」。先拿手邊有的範例照樣做一個,學點經驗,成功了,再繼續改進。就像最早的雄風飛彈,是由仿製以色列加百列飛彈而來。先由know how再到know why。有了起步,建立了開發與製造能量後,然後再對主流先進技術加以研究。

安靜是潛艇存活的關鍵,比速度還重要。為了追求更低的噪音,像是單軸七葉螺旋槳,泵噴推進器,噴水推進器,超導磁流體等,也陸續被開發出來。七葉螺旋槳是不對稱的,不容易產生共振。而且因為葉數多,所以用比較低的轉速就可以產生相同的推力,噪音較小。原本蘇聯潛艇的噪音極大,200浬外即可偵測到。在1981年蘇聯偷偷地由日本東芝機械公司進口4台大型電腦控制的9軸螺旋槳推進器工作母機,用以製造七葉螺旋槳。再加上其他設計,使得蘇聯的潛艇噪音在十年內降低30分貝,變成了海底黑洞。也因此之後這單軸七葉螺旋槳慢慢地被廣泛採用。

(from GrabCAD Submarine Propeller模型 by M.B.I. 圖片製作:夏肇毅)

要再進一步的話,就是泵噴推進器了。它使用一個轉子加一個定子螺旋槳,外面再像飛機引擎一樣包覆起來,以減低噪音,並集中水流推力。這種設計較常規潛艇噪音減少了20分貝,現在最新出廠的先進潛艇多採這種設計。

還有噴水推進器完全不用螺旋槳,直接用水柱力量推動。而最先進的超導磁流體,則是用強大的磁力將海水推出艇外產生動力。在降低震動方面,也有減震浮筏技術可用。就如同大樓的制震方法一樣,將發動機架在有彈性的液壓或氣壓阻尼浮動體上,以減少震動傳向外殼。有了前人的成功經驗,證明了這條路可行,跟著走可以減少許多無謂的投資。
(from GrabCAD 美國Minnesota潛艇模型 by Asm Imam 圖片製作:夏肇毅)

有時候落後反而容易產生跳躍式進化。像電話百年來從轉盤式,按鍵式到行動電話慢慢進化。但是以往沒電話的國家,開始發展電訊建設時就都跳過這些按部就班的步驟,直接往行動電話建設。同樣的例子也在發生在金融科技中。在先進國家廣泛使用信用卡,因而行動支付進展緩慢。然而在信用卡不普及的地方,反而容易一下子造成行動支付的跳躍式成展。

一旦民間企業有了製造中型軍用潛艇的基礎後,在小型科學探測用,工程用或是導覽用的潛艇開發方面更是指日可待。克服了壓力的問題,對四面環海的我們,會有更深一層的誘因讓我們往海底世界探索。人類汙染了海洋,以後可以每天到海底巡視一番,清理一下廢物汙染,觀察一下海底生態變化或是地形變動,數不清的新事物可以想像規劃。對於潛艦國造,不要因想太多而躊躇不前,堅定地邁開第一步就對了。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