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3

夏肇毅觀點:金融界拒絕坐以待斃的利器-金融創新科技




燒了一年多的金融科技熱潮也許將近尾聲鋪天蓋地的金融科技活動好像都停在坐而言的階段而且大都集中在介紹國外現況與批評國內法規這些屬於學官界的討論範圍中對於要實際行動的業界來說能夠放寬法規提供監理沙盒當然是好事但將資源投入這種以五年十年為基本單位的修法活動是否明智可能就要斟酌一下了新創公司資源也許就能燒個兩三年可能等不到法規開放而現有的金融業者一定就是在現行法規內運作不可能將大量人力放在不能營業的範圍內這時在現有規範下進行金融創新就變成另一條出路

(大同大學廖文華教授主持-夏肇毅提供)

大同大學在日前舉辦了”Finnotech金融科技新創與創新論壇”創造了FinnoTech金融+創新+科技這個名詞著眼在探討創新的金融科技上。並由20,30,40各世代的新創團隊與國內知名投信期貨保險高階主管同場較勁各顯神通


(20,30,40各世代新創業者與談-夏肇毅提供)

新創團隊著眼於金融科技範疇,有還在學的創業團隊,也有創業十幾年但第一次踏入電子支付機構行列的。大家在各式支付與證券理財中嘗試將其服務發揚光大,並在本次論壇中分享創業過程的心得與其中經歷過的酸甜苦辣。

(大同大學助理教授翁禮祺主持金融業演講與對談-夏肇毅提供)

而金融業者一方面準備面對未來開放法規後可能的競爭衝擊一方面也在現行規範下極力創新,希望創造更大的服務版圖與營收。像投信業者開發了各式新創ETF把債券變ETF當股票賣把錢也包成ETF賣動動腦筋什麼都可以變ETF。這樣以前只有大戶和機構在玩的商品,等核准後未來散戶也可以買。而期貨業者內部早就備妥高頻交易理財機器人備戰,在模擬交易所中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理財策略任君挑選保險業者以社會服務態度檢討過去理賠不易的缺點,嘗試讓消費者在網上輕鬆購買保險和取得理賠並試圖降低保費與門檻相對於新創業者的單兵突破金融業者有點正規軍大部隊壓境的感覺

(重量級金融業高階主管與談-夏肇毅提供)

看到大家摩拳擦掌的積極準備可以想像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將全面啟動。但金融創新一方面要放鬆法規一方面也要防止金融事件的發生:如過去美國的LTCM崩潰香港人稱”I kill you later”的Accumulator事件以及台灣近期的TRF等試想像LTCM有兩位諾貝爾得主參與依據歷史大數據模型由理財機器人操盤都能賠掉數十億美金而搞垮公司相對於未來可能不太容易超越諾貝爾得主的設計者來說真的要好好想想如何防止歷史事件重演了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2017-08-21

夏肇毅觀點:從潛艦國造開始,激發民間發展航太工業的夢想




這幾年國內對是否「潛艦國造」及「國機國造」爭論不休。日前監察院國防及情報委員會召集人監委陳慶財表示,潛艦國造的不確性及風險性偏高,並表示,「潛艦國造」及「國機國造」不但計畫期程長,且耗用經費龐大,難免排擠其他施政項目經費需求。

經費高、能力不足、風險高都是軍方使用單位力主外購的主要理由。從使用者角度來看,使用單位是有權利要求買到種價格划算、性能優異、穩定性高的設備。但是目前的現實狀況是,你什麼都得不到。在這種情況下,是否依然要堅持這種高標準要求呢?

使用者希望一百分的產品

商品市場與訂製市場看事情的角度有極大的差異。在商品市場中,使用者希望得到一百分的產品。任何一點不足都是扣分,都不能接受。如果開發者有能力做到,那當然要追求一百分的市場標準,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免得在市場上被淘汰。但是如果商品市場上無貨可賣,那就只好轉往訂製市場了。假如有個開發者,雖然目前沒有產品,但是未來有可能做出一個山寨版來。因為使用者這時候所能得到的是零,而開發者也是從零開始,所以只要開發者做出一點東西來,就會比使用者目前所能得到的多。如果能持續開發,便能慢慢往一百分的目標前進。使用者這個時候就要決定,是否要下點訂金,以便十年後得到一個三十分或八十分的東西?

做得出來人家才會賣你 國家要深植航太國防發展能力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不光要顧及使用單位,還要考慮深植國力的面向。從雄風、天弓、天劍等例子,都是你要先做得出來,人家才會賣你,否則什麼都得不到。國家要著眼建立航太開發能量,而不是以經濟規模、划不划算來考量。可能都要以投資先做出少量成品,建立技術能力為主。國防工業專案都需數十年的投入,人才至少也要十數年的經驗累積。案子不能斷,人不能散,以鞏固開發團隊。否則像2001年,軍方裁撤中科院以及漢翔公司研發人員,而當時韓國大動作挖角上百人,連帶的也把研發技術給帶走。前幾年也還發生衛星遙測專家大學教授棄職投共的事。只要國家沒有長期持續投入資源,人就跑光了。相關的軍民通用技術,從衛星、火箭、發動機、SAR(合成孔徑雷達)、相位陣列雷達到伺服器CPU、高速電腦、大型控制軟體等,都是重要的基礎國防工業元件。國家如果能持續投資,把開發人才長期穩固下來才有可能在十幾年後看到一點成果。企業如果也投入研發,人才產品也可以應用到商用市場。

燒錢工業靠有夢想的企業家長期支持

美國的Elon Musk創立PayPal賺錢後,在2002年就創立SpaceX發展商用火箭,現在又希望實現移民火星夢想。英國Richard Branson的維珍銀河也正在發展太空旅行太空船。這都是有錢有夢的創業家,不甘只守著現成營運的企業,而積極投入未來希望的例子。有錢、有夢、有故事,最容易吸引人才加入。也盼望我們也有一些愛作夢的成功企業家,大家能一起探索競逐這一全新領域。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金融科技是搶銀行嗎?人工智慧時代的生存挑戰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日前說,”很多人搞不清楚什麼是金融科技(FinTech),其實FinTech就是讓非金融業者光明正大來「搶銀行」、「搶飯碗」,還會被稱讚為「創新」。今天FinTech業者可以搶銀行,明天他們就可搶金融從業人員的工作,也就是所謂的「機器人理財」”。  這話說得相當聳動,但卻也十分真切。

目前的金融科技,事實上就是用所謂人工智慧AI來從事金融的工作。它可以利用大數據來分析,知道如何增加投資利潤,並以降低投資風險。人工智慧可以從眾多的投資策略中,使用歷史資料來驗證哪一個投資策略會產生最好的投資報酬率。並依照事先規劃好的規則路線,確實執行策略,以避免人類的感情用事慌張失措。

金融科技可以利用眾多使用者的網路購物資料與付款紀錄,來算出每個人的信用風險。並決定能不能貸款給這個人,以及使用多少利率等,風險越大利率越高。這就跟公司債的投資等級評等一樣,等級越高利率越低,等級越低利率就越高,以用來補償違約風險。

所以這裡面的重點就是,誰擁有這些消費者的交易資料,誰能用最低的成本招攬最多的消費者來光臨。相信這些都不是現成金融業者的強項,而是現在經營網路購物交易的科技公司最擅長的領域。

以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智慧是這次工業革命的趨勢

曾任Wired主編的數位預言家Kevin Kelly在“How AI can bring on a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中提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明了蒸汽機等人工動力,取代了人力和動物力。人類的角色由使用人力,變成操作與發明更多的機器,用以應用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

而現在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人的已定義到第四次了),就是發明了人工智慧,以取代人類智慧。原來使用人類智慧的工作就會被取代。同樣的,人類的角色將變成設計與操縱人工智慧。第二次產業革命,就是由人工智慧AI取代人腦來做事,讓事情做得更有效率,這將是既成的趨勢。

金融業要擁抱人工智慧

對於金融科技,我們就要以這種態度來對待。我們要擁抱人工智慧,要了解這些理財機器人,用以設計更聰明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並將精力放在規劃如何使用人工智慧到各個業務上。把人工智慧當成像機械一樣的工具來使用,同時發明更聰明的人工智慧工具以及應用到更多的使用案例上。如果金融科技的核心就是人工智慧的話,同樣的說法就是金融業要擁抱金融科技,把金融科技當成你的核心工具來使用。不要把金融科技當成你的敵人,而是要把自己轉化成一個金融科技公司。

(夏肇毅提供)


數位競爭中速度決定一切

數月前,一位在紐約Morgan Stanley任職的吳博士返台講Fintech。演講中提到,在金融市場中速度決定一切,贏者全拿。並引用電影玩命關頭中的對白:“不管是贏一吋還是一浬,贏就是贏”。在電子高頻交易中,每一個新報價出來,反應最快而送達交易所且條件符合的單子會最快成交。為了爭取速度,各種新式硬體設備都出籠。有人已經可以做到幾微秒(us)的決策反應速度。而且為了加快傳遞速度,使用微波取代光纖來架設網路。只因為微波的速度為99.9%的光速,而光纖只能達到光速的68%。由此可以一窺世界金融市場的激烈競爭。新進的金融從業人員,就要有這種隨時爭第一體認。否則速度不如人,就只能等著吃贏家吃剩不要的了。


台灣證券交易還停在石器時代

在追求速度的天性下,證券交易都應該逐筆撮合成交才對,但台彎至今能仍然採行集合競價撮合制度。每次國外證券交易廠商來訪都會提起此事,說我們還停在石器時代。近年來證交所為了與國際接軌,而將撮合間隔逐步由20秒拉進到5秒,但仍與國際上的逐筆撮合主流脫節甚多。很多因素造成升速阻礙,包括逐筆撮合快速成交會產生的大量資料,而導致設備頻寬升級的需求。但台灣券商因獲利困難,降低成本、縮點、裁員以求生存都來不及了,哪裡還有意願投資來升級設備呢?

日前與在台外商軟體服務業主管談金融科技發展方向時,還被他笑說我們的金融業還在使用COBOL程式語言。這也是金融資訊從業人員的危機。許多金融單位的人資主管都在煩惱,要如何讓許多年資甚久的COBOL人員,轉到跟得上APP時代的IT技術。但就算撐到讓這些人員都退休了,如果後台設備與軟體未更新,到時候還是得雇用新人來維護同樣的老系統。還有大量盈餘的領先金控集團群,可能真的要考慮領頭增加投資,用以翻新系統來跟上時代了。




人要練習隨時學習新知追上趨勢

而金融從業人員想要不被淘汰,就要練習隨時學習新知以追上趨勢 。 要想要跟上趨勢,首先要追蹤新聞,掌握當前的流行主題。然後學習這主題所描述的方法,使用他們的應用工具,試著做出這些應用模型。不要因為別人早就有了這產品,就斷念完全放棄發展。要先想辦法做出Me Too得產品來追上技術差距,日後才會有超越的機會。

如果可以學會如何自我學習,而不需要靠別人傳授知識,那麼我們就有辦法隨時學習網路上的現成新知,讓自己轉化成為時時刻刻都在適應趨勢的有機體。這樣才能在未來人工智慧時代找到生存發展的空間。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創業是否一年就掛?企業存活率的真相

夏肇毅觀點:創業是否一年就掛?企業存活率的真相



這一陣子,產官學機構都相當熱衷於金融科技論壇、研討會、競賽、黑客松等活動,讓金融科技的內涵項目散播於各方。在上月一場學界舉辦的研討會中有一位主講人就提到,這陣子金融科技相關活動的密度,已達到兩三天就有一場的程度。大家不斷對業界、對學生鼓勵在金融科技範疇中進行創新與創業的工作,也對於如何開創金融科技新創事業,做適法性方面的研討。而中國信託、花旗銀行等銀行單位,也開放了他們銀行的API,讓大家可也直接連線使用他們的金融服務,鼓舞了許多人有意投入金融科技新創事業。

就在大家興高采烈的同時,近期卻也常看到“創業一年就掛”的聳動標題。其中提到:“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創業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九成。能撐過前五年的創業家,只有一%”。著實對有意開創新事業的人澆了一大盆冷水,心想怎麼可能,我是那幸運的1%嗎?這跟我印象中的成功率有著極大的差距。一直以來,印象中創投每投十家公司,就有兩三家會成功。這兩三家賺的,就可以把之前投資的錢都收回來。但其中生技產業除外,它屬於高風險高報酬的,成功率只有五十分之一。近年來聽說一般公司的成功率也降到一成左右,但是這些都是針對整個生命週期來說的。一個公司發展到能夠上市回收,也要許多年的時間。這跟一年九成倒閉的說法差距甚遠。

很想要知道到底它的原始出處為何。我們使用“創業,一年內就倒閉的失敗率高達90%”來Google一下,看到最早的出處是2013年11月13日的文章。其後包括立法委員質詢、新書出版、週刊報導等等,幾乎都是引用這一說法。大家都說“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真的很想知道,是中小企業處的哪篇報導寫的,還是某個人講的。

於是我們再進一步找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有關中小企業存活率的資料,就看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97年中小企業之經營動向”這一篇。其中”第七章中小企業存活率之統計分析”提到了中小企業存活率的計算方法,是以每年各經營年數的企業家數變動來計算企業存活率,其結果如下: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97年中小企業之經營動向第七章中小企業存活率之統計分析)

從這表7-3-2裡可了解,中小企業有九成以上能撐過一年,而有六成多可以撐過四年。

更進一步分析,不同行業的三年存活率(2006年設立至2006年尚存)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表7-3-4中顯示農林漁牧業、製造業、水電燃氣業有九成以上的存活率,而住宿餐飲業、教育服務業與文化運度休閒服務業確只有六成左右的存活率。創業時可能要看參考一下這些,從一些存活率較高的行業中挑選出創業目標。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97年中小企業之經營動向第七章中小企業存活率之統計分析)

但這資料只統計到2007年,我想了解近年的存活率數字,所以就再收集了近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由這些資料就可以整理出各年中企業經營年數的比例為:
(資料來源:中小企業白皮書,夏肇毅整理)

但因為各年中小企業種家數不同無法直接比較。所以要先轉換成為家數後,再以差額計算出每過一年的折損率。例如經過一年後,原來屬於1-2年的會進到2-3年。我們就計算該年的2-3年家數減掉前一年的1-2年家數,而得到第2年的折損率。將每一區塊計算後就得到以下結果:

(照片來源:夏肇毅製作)

每年的折損率大致上都在10%上下。以2010年來算經過四年折損後,存活率約為67% (0.98x0.86x0.88*0.91=0.67)與表7-3-2的4-5年那一列相近。

這個統計主要是依據企業的登記數目。它有可能是賺錢的企業,也可能是虧錢的企業,或者只是人頭公司。實際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企業是還存在的。這與“創業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九成。能撐過前五年的創業家,只有一%。”的說法是截然不同的。

當想創業的人看到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時,除非是賭性堅強的人,不然可能就打退堂鼓了。但當你看到實際的統計結果是有六成左右的企業可以進入第五年。雖然不知道有中多少獲利的,但這數字會不會讓你覺得機會又大了一點呢?這可能都只是感覺問題而已,事實上所有困難都還是一樣存在。奮鬥,奮鬥,再奮鬥,可能就是創業者的唯一出路吧。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2017-08-19

夏肇毅觀點:從印度學生留台工作,看他們出人頭地之道



近期商業周刊報導了印度人來台唸書,並留下在晶圓廠工作的故事。主管認為他們比台灣人還拚,不僅週末加班,為了測試機台,常常一早七點就到公司報到。除了表現出台灣晶圓代工業的堅強外,也讓人一瞥印度人才輸出實力。

印度的軟體外包、流程外包早已名聞世界。像TCS, Infosys和 Wipro,憑著豐沛低廉的英語人力,囊括了世界各大金融科技公司的許多流程外包案。從軟體開發、資料處理、客服中心到機房管理等都有。外包到印度,幾乎成了過去一二十年來,大公司降低成本的不二法門。

同時,大家也發現許多頂尖軟體科技公司的CEO,包括Google CEO Sundar Pichai,微軟 CEO Satya Nadella和Adobe CEO Shantung Narayen都是印度人。大家都會很好奇,為什麼印度人在美國會這麼出人頭地呢﹖


積極建立人際關係

在”印度人到底贏我們在哪裡?”一文中,提到印度人在美國企業中出人頭地。指出除了印度人從小在英語的環境下教育長大,以及團結互助的原因外,舉出其所觀察到的其他例子:

-積極,付出,分享,以結識其他人

在乎每一個機會,而且一定要讓每個人知道。藉主動參與額外專案的機會,找機會約公司高層聊天,然後就有了區別於別人的標籤-主動積極,願意付出,願意分享。很快他便通過這個專案結識的人跳槽去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團隊。

-午餐一半時間都用來了跟公司各個團隊的人喝咖啡

自己忙到沒時間午餐,其實有一半時間都用來了跟公司各個團隊的人喝咖啡。喝完一個人了解了這個團隊的情況,跟下個人喝的時候便成為了聊天話題。認識了各個團隊的人,才更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別人才認識自已,才有機會去最喜歡的職位。


善用語言溝通的能力會說會寫會問會辯

以前和印度人在業務上接觸時,常看到為一件小事,自己也許只寫一小段,他們就回了好幾頁。這表示寫東西對他們來講,就像倒水一般源源不絕。而我們就像擰毛巾一樣,費盡力氣擰不出幾滴來。我們常看到電視記者訪問路人,結果回答常只蹦出幾個字。這就牽涉從小的說寫訓練。

他們會說會寫,會問會辯。這些都需要大量語文背誦記憶的能力,和組織思考的能力。從印度發源的佛教,也可以看到印度人超強記誦與辯思能力。佛教發源時並無文字紀錄,一切都是靠弟子將釋迦牟尼所傳的道理,以頌偈的形式記憶口傳。傳說佛滅不久,有一次五百人的結集,參加的是佛的大弟子。方式是會誦,即指定一人背誦佛說,大家審定後,公認是佛說的就把它固定下來。這樣用背誦就可以把佛傳道四十五年的言行完整紀錄,可以見識到當時人因無文字而練就的驚人記憶能力。後世弟子不斷加以發揚光大,加入無數新思想。傳至現代的佛經中,我們可見識到印度人善於舉例引喻,反覆描述。一法,二法到十法,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邏輯反覆辨証。

能背能辯能說能寫,這就是典型印度人的能耐。

現代軟體科技結合地圖建立3D虛擬世界(照片來源:CubicPower夏肇毅部落格)


軟體研發的品質靠制度與文件來維護

印度有這麼多軟體代工公司,在代表軟體品質的成熟度模型CMM最高級Level 5列名的公司至少有五十家。CMM就像ISO一樣,所有需求、設計、測試、流程等都要用文件紀錄,然後溝通審核。以前公司開始推初階Level 2時,就碰到工程師強力反彈,認為增加負荷,浪費時間,沒必要。工作都趕不完了,哪還有時間去寫文件,等開會審核?也許真的是人力不足問題。但印度人力充沛。寫起文件來輕鬆愉快的就給你一本。依循制度能減少各式錯誤發生率,讓多單位參加的大型專案得以完成。人力充沛與依循制度辦事,也是他們能吃這行飯的原因。


在鼓吹思考重要時不要忘了記憶也重要

印度人數學能力強,舉世皆知。我們以前要背九九乘法表,聽說印度已經背到19乘19了。還有吠陀速算法,心算更是一把罩。我們經過前十幾年教改的影響,鼓吹思考,不要背,用建構式數學,教小孩不要背九九乘法表,以減輕壓力。結果到很大了乘法還慢慢用加的,九乘九就慢慢加九次。難怪上了國中全完了,數學能力一落千丈。

三位乘以三位算術線上練習(照片來源:CubicPower.idv.tw)


Robert Marzano等在”Dimensions of Thinking”中,提出核心思考的概念。其中包含八大核心思考技巧:聚焦、資訊蒐集、記憶、組織、分析、衍生、統整、評鑑。並提到許多教育學者並不認為記憶術與背誦是思考。但最近的研究把記憶也歸為思考活動,因為人對某些東西愈深入思考就越容易記住。

記憶能力就是思考能力最基本的一部份,理解就是驗證記憶中的規則。你覺得人有可能腦袋空空就能思考出一切原理公式,不背字詞句就能自創文章佳作嗎?知識都是建構在前人的成果上的,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你很快地前進到下一階段。可以不要死背,但不管用什麼方法,終究還是要把知識記住。人類一切的智慧都是靠累積知識,重組知識,運用知識而來的。

總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小開始自主累積知識,練習會說會寫,會問會辯。同時加強人際溝通能力,積極參與群體活動。這些可能是我們可以積極效法印度人的地方。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用金融科技精算年金個人帳戶貢獻,要幾歲退休都可以



最近新聞提到,要讓大家做到65歲才能夠退休的消息。也提到有很多行業,像小學老師、消防員等需要體力的工作,並不是都適合做到這麼老的。的確,以前聽說小學因為年紀大的老師體力較差,所以學校就讓他們擔任低年級的老師,只有半天課。曾有小一新生入學時,看到了班上的老師像祖母一樣老,嚇得回家大哭。因為他們在幼兒園裡面的老師都是年輕有活力,所以讓他們就以為老師都是長那樣的。一旦有了反差,那種震撼就讓他們十分驚嚇。這種為了要延後基金破產時間,而提出延後退休年齡以減少支出的想法,產生了並不是各行業都一體適用的副作用。

用金融科技開發退休金管理機器人

眾所皆知,退休基金會破產的原因是入不敷出。因低利率時代,使得基金投資績效變得很差。發放退休年金的標準,又高於正常年金的算法。加上少子化,工作人口外移等因素,使得繳費人數變少,退休基金破產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現在金融科技這麼流行,它的範疇也包含保險與財富管理,是不是也應該應用在這有急迫性的需求上呢?可以辦幾個黑客松讓學生、老師、業者利用政府Open Data API來提出一些最佳退休基金解決方案。我們可能需要開發出一個退休金管理機器人,用來幫忙處理退休基金收支方法。

其實年金原理很簡單,只要確定總共存入多少錢,然後再控制每期支出多少錢就可以了。應該不要拘泥於定額年金的給付方式,而是要每年動態地調整支出數目,才不容易有破產的結果。如果年金改革的目的是要自給自足不破產,則只要依照財務工程的年金算法,加上像勞退一樣的個人帳戶,自己存的自己花,完全與別人無關。這樣年輕人也不用擔心日後會領不到退休金。最重要的是,要算出每個人一生工作期間,總共到底繳了多少錢。不要讓大家靠衝高最後幾年的薪資來提高自己的退休金,因而造成了超額給付,產生入不敷出的結果。

以前總共繳了多少錢,就決定了你以後可以領多少錢。繳得多領得多,繳得少領得少。現在不同退休系統中,大家的扣繳金額不同,所以年金領取數就會不同。除非所扣繳的錢總額相同,否則不同退休系統的每年年金領取數,是沒辦法放在同一水平上來比較的。

精算年金個人帳戶

現在電腦很便宜,大數據很發達,應該可以精算出每個人過去數十年所被扣的退休金。再依照歷年存款利率,逐年複利計算出到目前為止個人退休年金帳戶內所累積出的退休金總額。待退休日開始,再依照年金的算法,在未來終老前的期間內,將這累積的退休金總額逐年分發年金給這個人。如果日後利率或平均餘命發生變化,則可以依此調整分發年金的數目。

這只是將勞退個人帳戶的方式發揚光大而已,如果各種退休基金系統都統一比照辦理, 那麼每個人隨時都可以查自己現在已經存了多少退休金了。日後所有的年金都是逐年由這個個人帳戶內的餘額發放,投資收益也會存入這個帳戶,和其他人一點關係都沒有。只要確定這個帳戶,可以在終老前的這個區間內,將年金分發完畢,不會有不夠的情況發生就好。

依投資收益變額發送年金

至於每年要發多少錢, 則依照退休當年可能餘命,與未來平均利率預估,來算出當年可得的年金數目發給。如果平均餘命或利率發生變化,則自動調整發給金額。若錯發,日後多退少補。自己領出自己之前繳的錢和投資收益,如同勞退個人帳戶。一但個人帳戶沒錢了,那也不能挪別人的錢來補。對於已經退休的人,則要扣掉他已經領走的數目,剩餘數目再來依照可能餘命發給年金。

和勞保退休年金一樣,你可以提早退休,也可以延後退休。提早退休就是增加給付年限,這樣每年給付的金額就會減少。延後退休,每年給付的金額就可以增加。所以說你什麼時候退休都可以,只是看看你滿不滿意所領的年金數目而已。雖然提早退休領的退休金會比較少,但還可以再找個計時工作來彌補,同時也可以保持活動,維持身體健康。

剩下的問題就是要再想想,萬一活的時間超過事前預估的平均餘命,這個時候帳戶內的餘額已經被分發完畢。那麼之後超過平均餘命的部分,就必須要由公用的帳戶來支付。這可以屬於社會福利制度範圍,或是用終老年齡小於平均餘命的剩餘部份來平衡。

要退休基金不破產,是科學問題。但是要人人滿意所領退休金數目,則是政治問題。想要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只能靠將社福預算直接撥入基金帳戶來滿足期待了。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重連低成就學生斷點,用科技跟補習說再見



日前報載”教育部今年拋出,擴大補救教學範圍—雙低(低收入、低學習成就),改為「單低」,學習成就低落的孩子都可接受補救。”又分析說:”過去補救教學成效不彰,主因教學模式沒有改變,多數老師把白天上課的同一套教材、教法放到補救時重新教一遍,根本是「無效醫療」。”的確,補習或補救教學真的也只是心理安慰罷了,白天聽課都聽不懂了,晚上再聽一次還不是一樣嗎?

客製化教學跟著每一個學生的程度走

我們如果能利用科技,將每一年級的課綱細項能力建立檢測系統,讓每一個學生將自己的能力,重頭檢測一便。遇到不會的地方就開始學習,一直學到這個斷點被重新連上後,再繼續往下學習。這樣就能依照每個的學生程度來教學。學生可以自己控制進度,等把不懂的搞到懂後,再往下學習。不會像上課那樣,要去追那一匹持續在跑的馬,永遠都沒有追上的希望。

加強語文能力

語文能力是一切理解的基礎,也是我們首先要建立的事。曾經有學生,他的算術計算還好,但應用題卻很差。後來才發現他根本看不懂題目,而不是不會算。由此可知,語文能力不好,會直接影響未來吸收各種知識的能力。古時候比較古板,都用背書的方法來建立基本的語文能力。雖然無趣,但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式。在現代,其實我們可以用重複聽故事,看故事,說故事的方式,來將故事的敘事方式直接存入學生的腦海裏。由聽而說,慢慢的加強敘事能力。

用科技為每個學生打造專屬外語教材

而下一階段的目標,就是學習外國語文,這也是城鄉差距最大的地方。因為不是母語,所以只好從語彙開始學習,就是要累積許多單字和短句,來慢慢的了解某一特定主題的說法,這也是會隱藏很多學習斷點的領域。因為我們對於句子意義的認知,是建構在了解每一個字意思的基礎上。若一下子教學生一個包含很多生字的句子,要他學會是有很大困難的。而每一個學生了解的單字範圍都不一樣,怎麼可能有一個教材能適合大家呢?所以這時就只好靠科技,來為每個學生打造出專屬教材。避開斷點,只選該學生目前所了解的單字來造句,讓他學習一個個的主題,時間久了,就可以慢慢的建立和外國人溝通的能力。

找出每個學生知識的斷點

學習永遠是在既有基礎上,往上再蓋一層樓,沒有辦法不蓋二樓就直接蓋三樓的。就像數數,一二三四五。學會一二,沒有三四,怎麼樣也數不到五。客製化分程度教學的好處,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跟著自己的程度走。因為像數理科目是有連續性的,一旦有一小段不會,後面就完全跟不上,永遠都聽不懂,課上了也是白上。如果沒有回頭補上失落的那一段,後面再怎麼教也不會。所以我們真正要做的是: 不管你現在是二三年級還是五六年級,我們要從頭由一年級的課程開始測試,先找出這個學生所有不懂的斷點,然後再慢慢的把所有斷點一段段重新連接起來。

用科技跟補習說再見

時代在變,科技在進步。就讓我們努力找出每個學生知識的斷點,為每個學生打造出專屬教材,用科技來跟補習說再見吧!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之前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夏肇毅觀點:金融科技風潮的蓬勃與矛盾



金融科技風潮的蓬勃

從去年第三方支付法立法開始,Fintech金融科技這議題在台灣逐漸被炒熱。取代了雲端運算、大數據、物聯網,成為了當前顯學。從政府、學界到業界,爭相舉辦研討會、創業比賽、創意競賽等活動。個人就曾參加過﹕

六月大同大學2016 FinTech產學論壇
七月北科大22屆海峽兩岸資訊管理發展與策略學術研討會
八月中國信託黑客松#finnovation Hackathon
九月中研院2016金融科技論壇
等幾場相關金融科技論壇活動。

在在顯現,產官學界爭相追逐這股FinTech熱潮。鼓勵創業,籌設新單位培育人才。
照片來源夏肇毅部落格:2016/9/2中研院2016金融科技論壇-暨金融科技產學研交流活動
照片來源夏肇毅部落格::2016/9/2中研院2016金融科技論壇

在日前的中研院2016金融科技論壇座談中,眾多與會者提出許多意見。
關於金融科技市場的意見為﹕
“台灣比較不容易是Fintech市場。保險有可能。但像P2P,台灣有很多人,已被提供小額信貸服務。”
“Fintech在台灣可以開始,但市場絕對不是在台灣。”
“Know-How與Customer Needs握在銀行手上。銀行界如果繼續服務Fintech的話,將來還是要跟銀行界結合。”

關於金融科技教育的意見為﹕
“能不能訂得出五年十年後數位金融時代,我需要的人才他的Background是什麼。”
“所有科技不斷的在改變,能夠吸收新知識的基本知識基礎是最重要的。要終身學習。”
“提供誘因讓學生來接收資訊。”
“可能不需要為了某一方向就蓋一座廟。台灣已有很多科系很多課,提供了很多彈性可做組合。”

近日,新聞更不斷報導﹕
-有金融業者華南金控,結合數十所學校,舉辦無需實做的創意比賽。
-私立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與惠普子公司HPE,設立全台第一個FinTech產學合作專班。

以及之前的數項金融科技相關人才培育計畫﹕
-交大系所整合成資訊財金系。
-金融科技創新基地、台灣金融研訓院開辦的FinTech人才課程。
-IBM與交通大學及台灣金融科技公司成立金融科技育成研發中心。
-元智大學與金融科技創新基地。
-台灣大學規劃跨院成立的金融科技與區塊鏈中心。
同時亦傳出政大將設FinTech中心。


金融業者與新創團隊發展上的矛盾

在大家齊力推廣金融科技的同時,好像並不覺得台灣是金融科技的目標市場。

近年來因網路下單盛行,交易萎縮,造成券商合併,裁減分支。銀行也逐漸以網路或ATM取代分行。整體經濟不景氣,台灣市場規模小,手續費收入低,且金融法規限制過嚴,導致外商出走潮。金融業者也想藉金融科技來增加自己的業務,藉以度過因數位金融興起所引起的人力替代衝擊。

所謂金融科技,依照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的金融服務業未來報告書,包含六個部份:支付、保險、存放款、資本募集、投資管理及市場資訊供應。這些方面的技術幾乎都是公開標準,開源軟體都有,全無秘密。金融單位資訊人員成百上千,為何不會自己做呢﹖所差的只是更多應用情境的發掘罷了。

最重要的是銀行業務、證券下單買賣等皆須牌照。若要交易,透過銀行、券商、投信、投顧是唯一出海口。新創公司提出想法 ,還是需要找出海口與金融單位合作。但金融業是客戶與交易資料的擁有者,為何要與你分享呢﹖如果你只是有新想法,看過後別人也能照著做,完全不需要你。同時他們也擔心,這個新創公司會不會搶走他們的生意﹖就算是金融業在內部創造的新Fintech單位也一樣。 開始可能還好, 一旦花費預算大力推廣,業績起飛後,其他現有被影響的業務單位, 可能就會千百計的想縮減你的預算,將你消滅 。這就是新創公司或單位最大的困難所在。

除非,除非,
除非你有他沒有的社群客戶。
除非你能用新模式幫他帶來新客戶。
除非你能用極低成本外包同樣事情。
或者找出完全不需金融業者的金融服務。

像金融業對年輕族群銷售小額基金,完全不敷成本。若新創公司有能力幫金融業帶入這些年輕客戶,則是互利的事。同時,新創公司可幫助年輕人從小資族進化到HENRYs('High Earners,Not Rich Yet-HENRYs',US$250,000to$500,000)。這些年輕客戶將來也會由HENRYs進化到有錢階級的。改變心態齊力與創新團隊合作,顯然是推廣Fintech金融科技的唯一活路。

從去年開始,一場場的金融科技論壇,開始炒熱Fintech這招牌。聽完之後,就是對這議題,有了模模糊糊粗淺的概念,基本上就是對普羅大眾的觀念 。再下去 對有心投入者而言, 再聽十場, 也不會再會有加分效果 。對新創團隊下一階段有助益的是﹕提供存取客戶資料,與合法下單出海口。像之前中國信託舉辦的黑客松#finnovation Hackathon,除了徵詢點子外,並提供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供新創團隊使用銀行資源。除了合約中的些許問題外,這可能是最有意義的雙贏策略。

整體的推廣步驟

所以我覺得整體的推廣步驟就是﹕
第一步: 學界舉辦研討會,來教育及推廣基礎觀念。
第二步: 業界提供金融API,與新創團隊合作,建立金融科技API生態系統。
第三步: 政府提供較充足的資金,讓可提供合法服務的新創單位成長。

這些年議題輪轉快速,頂多半年、一年就會有新的議題出現。所以要在短期內,按部就班的加速推廣,才有機會遍地開花。 才不是另外一個葡式蛋塔風潮而已。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之前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