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9

夏肇毅觀點:用金融科技精算年金個人帳戶貢獻,要幾歲退休都可以



最近新聞提到,要讓大家做到65歲才能夠退休的消息。也提到有很多行業,像小學老師、消防員等需要體力的工作,並不是都適合做到這麼老的。的確,以前聽說小學因為年紀大的老師體力較差,所以學校就讓他們擔任低年級的老師,只有半天課。曾有小一新生入學時,看到了班上的老師像祖母一樣老,嚇得回家大哭。因為他們在幼兒園裡面的老師都是年輕有活力,所以讓他們就以為老師都是長那樣的。一旦有了反差,那種震撼就讓他們十分驚嚇。這種為了要延後基金破產時間,而提出延後退休年齡以減少支出的想法,產生了並不是各行業都一體適用的副作用。

用金融科技開發退休金管理機器人

眾所皆知,退休基金會破產的原因是入不敷出。因低利率時代,使得基金投資績效變得很差。發放退休年金的標準,又高於正常年金的算法。加上少子化,工作人口外移等因素,使得繳費人數變少,退休基金破產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現在金融科技這麼流行,它的範疇也包含保險與財富管理,是不是也應該應用在這有急迫性的需求上呢?可以辦幾個黑客松讓學生、老師、業者利用政府Open Data API來提出一些最佳退休基金解決方案。我們可能需要開發出一個退休金管理機器人,用來幫忙處理退休基金收支方法。

其實年金原理很簡單,只要確定總共存入多少錢,然後再控制每期支出多少錢就可以了。應該不要拘泥於定額年金的給付方式,而是要每年動態地調整支出數目,才不容易有破產的結果。如果年金改革的目的是要自給自足不破產,則只要依照財務工程的年金算法,加上像勞退一樣的個人帳戶,自己存的自己花,完全與別人無關。這樣年輕人也不用擔心日後會領不到退休金。最重要的是,要算出每個人一生工作期間,總共到底繳了多少錢。不要讓大家靠衝高最後幾年的薪資來提高自己的退休金,因而造成了超額給付,產生入不敷出的結果。

以前總共繳了多少錢,就決定了你以後可以領多少錢。繳得多領得多,繳得少領得少。現在不同退休系統中,大家的扣繳金額不同,所以年金領取數就會不同。除非所扣繳的錢總額相同,否則不同退休系統的每年年金領取數,是沒辦法放在同一水平上來比較的。

精算年金個人帳戶

現在電腦很便宜,大數據很發達,應該可以精算出每個人過去數十年所被扣的退休金。再依照歷年存款利率,逐年複利計算出到目前為止個人退休年金帳戶內所累積出的退休金總額。待退休日開始,再依照年金的算法,在未來終老前的期間內,將這累積的退休金總額逐年分發年金給這個人。如果日後利率或平均餘命發生變化,則可以依此調整分發年金的數目。

這只是將勞退個人帳戶的方式發揚光大而已,如果各種退休基金系統都統一比照辦理, 那麼每個人隨時都可以查自己現在已經存了多少退休金了。日後所有的年金都是逐年由這個個人帳戶內的餘額發放,投資收益也會存入這個帳戶,和其他人一點關係都沒有。只要確定這個帳戶,可以在終老前的這個區間內,將年金分發完畢,不會有不夠的情況發生就好。

依投資收益變額發送年金

至於每年要發多少錢, 則依照退休當年可能餘命,與未來平均利率預估,來算出當年可得的年金數目發給。如果平均餘命或利率發生變化,則自動調整發給金額。若錯發,日後多退少補。自己領出自己之前繳的錢和投資收益,如同勞退個人帳戶。一但個人帳戶沒錢了,那也不能挪別人的錢來補。對於已經退休的人,則要扣掉他已經領走的數目,剩餘數目再來依照可能餘命發給年金。

和勞保退休年金一樣,你可以提早退休,也可以延後退休。提早退休就是增加給付年限,這樣每年給付的金額就會減少。延後退休,每年給付的金額就可以增加。所以說你什麼時候退休都可以,只是看看你滿不滿意所領的年金數目而已。雖然提早退休領的退休金會比較少,但還可以再找個計時工作來彌補,同時也可以保持活動,維持身體健康。

剩下的問題就是要再想想,萬一活的時間超過事前預估的平均餘命,這個時候帳戶內的餘額已經被分發完畢。那麼之後超過平均餘命的部分,就必須要由公用的帳戶來支付。這可以屬於社會福利制度範圍,或是用終老年齡小於平均餘命的剩餘部份來平衡。

要退休基金不破產,是科學問題。但是要人人滿意所領退休金數目,則是政治問題。想要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只能靠將社福預算直接撥入基金帳戶來滿足期待了。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