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58
人氣
近日報載“史上最慘大專151系所註冊率抱蛋”,“少子化明年大學減招近萬人》封閉的高教環境大學生機渺茫”等消息,高教危機已到眼前,不再只是危言聳聽。也報導”嚴長壽說如今面臨少子化衝擊,私校當年投資泡湯、大學教師當年拚命讀博士,如今面臨失業,結果是「全盤皆輸」,大家都受害。教育部應訂出大學退場機制,或是讓大學改辦學院或專科,專注自己原本擁有的強項、放棄非強項。”。民國105年度指考錄取率97.1%,已是全民大學生的狀態,學校幾乎是有學生來就收,105年度智能障礙就讀大專的人數也達1200人。除了少子化讓大學如今招不到學生外,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廣設大學讓高職五專技職系統消失,因而造成產學脫節。
產學脫節讀了沒用
曾有一位自動化機械董事長說:”我寧願用50K請高職生。...今天若換成一位沒技術底子的科大生,「給他22K都還嫌多!」因為還得請廠長來教他,額外耗產能,對公司根本負成長。”。這是當前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背了很多學貸,讀完了卻沒用,學不到技術。科大聘了博士用大學教材把學校當大學教,而不像專科聘用有一技之長的技術教師,傳授專業技藝。大學教材是為培養研究人才而設計的,以理論數學描述為主體。它需要天賦很好,數學很強的人來學才有效。而且終極目標是讀完博士學位,這樣才能夠獨立做研究。科大讓學生學這種教材,出社會是完全沒用的,還要從頭訓練個一兩年才有生產力。科大只有重拾專科技能教育的精神,重新聘用技能教師,以動手為主才有可能教出能就業的學生。但有學者教授,一直以大學教育是全人教育而不是職業教育為立論點,反對在大學中提供技職教育。如果堅持這立場而不願調整科大教育內容的話,那麼就只有重新轉回專科一途,這樣就是名正言順的技職教育。如同以前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所說:“反對廣設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像台北科大等龍頭學校,應回頭重新設立「五專部」”。職場上需要大量的技術員與工程師,以及小量寫學術論文的研究人員。我們培育人才就應該根據社會的需求來規劃。
大學教育內容不利動手實作
個人從小就對動手做著迷,國二暑假就在學校圖書館裡,找到一本電子電路的書來看。看得似懂非懂,卻也拼湊出一些基本概念。那時都是真空管,原理相對簡單,就是電壓的放大,和信號加減乘除就可以了。所以什麼整流器,放大器,AM,FM,好像都能直接從電路上了解一些操作原理。後來不巧找到大學的教課書,天啊都是數學。看到微分符號的di/dt就想把上下的d消掉,幾年後才發現這是笑話。進大學前,我對電子電路是很有興趣的,就是現在所說的創客Maker。看了不少,動手做了不少,像對講機,遙控飛機等,也是中華商場後棟電子零件店的常客,所以滿懷著希望上大學,想像會有更多實做機會。進大學後,才發現都是數學,什麼都要用數學描述,用數學算出確實的數值。不巧我的數學實在不怎麼樣,懶得重複練習及格邊緣而已。每學期大概通常只有第一堂剛開始還聽得懂,之後老師很快導到第3,4,5...式,但我還在想第一式。老師的式子導得行雲流水,我在下面幾乎不知所云。最後,電路和電子就變成我最沒興趣的科目了。不容易學到電子電路的意義,只是不斷的解題,導式子,最後就只有說拜拜了。
(電路模擬:夏肇毅提供)
多動手實做才能累積經驗
做事以後,隔壁小組也是做類比電路的,幾乎沒看他們用過數學。和老外合作時,發現他們剛退休的工程師就是做類比電路的。四十多年經驗,他們做得就是比你好很多。不像我們做數位電路的,不是0就是1,對了就好,沒有更對。而類比電路,靠的就是技術經驗,好,還可以更好。這些是要靠觀念的。大學教育都用數學解釋的教法,只會毀了你對這技術的興趣。把數學塞到學生跟技術之間,讓學生永遠只會考試解題,而幾乎不會設計技術。只好等做事時,一切再從頭教起,之後過了3,5年才開始能做點事。也因此之後我在公司徵程式設計師時,幾乎都是從兩年以上資歷的即戰力開始找起。
國外許多創業名人,從小學就開始自學動手設計程式。到了上大學時,等於已經有七八年的工作經驗,後來乾脆大學也不上了, 直接出來創業。所以我覺得,技術應該就在動手中。講完原理然後直接動手做,這樣訓練出來的人才能立刻上職場。否則花了那麼多錢上大學,等畢業後還不能立刻工作賺錢,可能還要花錢再上個一年半載的職訓班,那樣多划不來啊!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