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5

夏肇毅觀點:還要小孩背嗎?在了不了解,記與不記間



常看見有人在抱怨學校要小孩背一些無意義的古文,可能是覺得這樣太辛苦了,學習不是了解就好了嗎,幹嘛還要死背呢?開始教改後,就鼓吹不用死背,理解就好,學生要快樂學習。所以算乘法就教你用加的,九乘九就連加九次就好了。這樣不用背九九乘法表,輕不輕鬆?可是,算起來快不快?好累,一點都不快:「沒關係,用計算機算就好」。漸漸地,網路時代來臨:「想做一道菜,什麼都不用知道,上網邊查邊煮就好了」。「要去一個地方,怎麼走?不用煩惱,打開APP報你知」。「英語好難喔!沒關係,我用Google翻譯就好了」。「以後有AI人工智慧機器人,一切問它就行了」。越寶貝你的腦袋,慢慢的它就越來越小。過去用傻瓜像機,廣告裡說它傻瓜,你聰明,其實是矯飾。現在大家都用智慧手機,那就真的變成說它聰明,你傻瓜了。以前大部份的電話都會記在腦袋裏,可是現在連字都快不會寫。難怪有人說,未來AI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工廠只會有兩個員工,一個人和一條狗。人負責餵狗,狗負責阻止人碰機器。

(紅樓夢教學演示 圖片來源:夏肇毅動畫台)

為什麼要記

記憶力是思考的基礎,懂了就是通過了腦中規則的驗證。記憶就如同電腦的快取一般,直接取用前人思考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快速度,不用每次都重新起高樓。如果沒有把原理、方法、規則等記在腦袋裡,那麼是不容易思考的。因為無從在腦中逐一驗證,以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如果沒把詞彙、例句、範本等記到腦袋裡,那麼在說話、寫信、寫公文時,也將十分困難。因為記得的材料太少,腦中可能只剩日常生活中聽到的話語可用。

但背書學習的過程是痛苦的,背了半天記不住,好不容易記住,過兩天又忘了。這痛苦又不得不做的事,讓人巴不得除之而後快。因此大家都期望有過目不忘的秘方,或是根本就不用背。一般流行的記憶術,大都以連結的方式來取代反覆背誦。有像聯想法、串聯法、位置法、標籤圖形法、線索法、諧音法、歌訣音韻法、歸納法等等各種不同的連結方法。希望讓你先記比較少的內容,之後再藉由連結慢慢地思考以擴展記憶。仿間處處都是幾天學會什麼,或是輕鬆不用背的書。是否好用,我們可以探討一下。

怎樣記才好

根據報導,人類的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都儲存在大腦海馬迴中,如果在短時間內被重複提及的話,海馬迴就會將它轉存入大腦皮質中,成為長期記憶。海馬迴同時也具備檢索的功能,能快速地將記憶檢索出來。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學習與記憶中心的普瑞斯頓(Alison Preston)解釋了這個記憶機制:「參與記憶固化過程的細胞與分子變化,通常發生於學習之初的前幾分鐘到幾小時,而且會改變神經元或神經元群的狀態。系統層級的固化作用需將處理個別記憶的腦網絡重組,發生的時程慢得多,需要幾天、甚至幾年」。「海馬需要合成新的RNA與蛋白質,才能穩固這種突觸變化,將突觸傳輸上的暫時變化轉變成構造上的永久改變」。

從心理學方面的研究發現,短期記憶的時間有限,大約在二十秒以內。就像人家說了一個名字或號碼,沒有特別去記它的話,很快就想不起來了。而短期記憶的容量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喬治‧米勒的研究,大約是7±2個區塊。短期記憶通過有規律的讀取就可進入長期記憶,但長期記憶也是很快會被遺忘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了記憶遺忘曲線(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顯示學習20分鐘後,還剩58%被記住。1小時後,只剩44%被記住。1天後,還有26%被記住。1週後,剩23%被記住。1個月後,只有21%被記住。

間隔學習學得慢忘得慢

複習是維持記憶的不二法門。艾賓浩斯也發現了間隔效應(Space Effect)。就是把一定次數的背誦練習,分散間隔進行,這樣會比集中進行的記憶效果好。若再加上學習過程的時間,我們應該就可以得到「集中學習,學得快忘得快。間隔學習,學得慢忘得慢。」的結論。

我們可以把死背對應為集中學習。就像考前臨時報佛腳一般,短時間內不求甚解,一下子把它全背起來。考起試來可能效果不錯,但考完後很快就忘光了,這是學習後沒有持續鞏固記憶的結果。間隔學習,就像上課學習後有持續複習,所以就會發展為長期記憶。學習的時間比較長,可是也能記得久。

接下來就是要想辦法讓新記憶與腦中現有的知識產生連結,像是用原有知識對新加入的記憶賦予意義,或是對它做一些解釋、判斷、驗證等思考理解的動作,這樣也比較容易形成長期記憶。總括來說,提升記憶效果的方法就是理解連結,持續間隔學習,了解之後還要能記住。這是用理解來幫助記憶的方法,但運用在語言,運動等需要速度的工作時,可能就會有麻煩了。

靠思考記憶有其缺陷

學英語時練習用文法造句,就是用理解來學習的實例,結果就是慢跟錯。我們學校裡傳統的英語教材,每一課總會教你文法,考試也愛考文法,所以學生學習英語就會從文法出發。到了真正用上時,腦中就會先把文法規則搬出來想,然後造句。這一套在筆試時有效,因為可以慢慢揣摩。但是到了會話時,就麻煩了。因為一句話有很多部份,要套很多規則,所以很慢,而且會出錯。可能是套錯規則,或者是文法有很多例外。跟外國人對話時,第一是聽的時候要花很多時間來分析文法以了解對方的意思,再來就是回答時要想文法來造句。所以大部份的腦力都花在文法的思考上,而不是花在對話的內容上。我們可以想想看,外國小孩在學講話前有學文法嗎?或者說自己說國語時有想過文法嗎?應該沒有,可是我們的國語也是說得嚇嚇叫。

(英語教學演示  圖片來源:夏肇毅動畫台)

再回想一下,小孩是怎麼學說話的?就是從模仿開始。媽媽說叫媽媽,它就會說媽媽。問她說妹妹漂不漂亮,她就會說漂亮。這個好不好吃?好吃。之後由父母家人的動作中了解指令的意思,然後在腦中建立概念。所以小孩的說話方式會跟週遭的人很類似,因為都是由模仿而來。英語或其他外國語的學習方式也應該如此,整句聽,整句說,讓一句話直接轉成意義,同時帶出該回覆的話來。這就是純記憶式的反射學習法。文法應該只是事後的輔助工具,讓你了解為什麼要這樣說而已。

拆散內容在腦中分別建立獨立索引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運動上。它需要在很短時間內做出動作,所以幾乎是靠直覺來反應,而不是思考,因為來不及。所以都是要事先想好策略,或是在空檔時思考調整,之後就都只能靠臨場反應。對應到傳統的國術教學,我們就可以了解它的問題出在哪裡。國術為傳統武術,它整個的教法就是把數十個動作串在一起,讓你重複依序練習每一個動作。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會忘記或漏掉,也是記憶術中一種集合成為區塊的手段。所以學生學完後依序表演,虎虎生風,沒有問題。可是到實際應用時就麻煩了,因為還要想,這樣反應一定來不及,因此往往被譏為花拳繡腿。
(國術教學演示 圖片來源:夏肇毅動畫台)

整套順序記憶練習,不容易忘,但也不容易運用。解決的方法,就要從了解大腦運作的原理去想。整串練習,就只有起頭一個索引,各個細部要由起頭依序帶出。如果我們能讓每個細部都建起獨立的索引,那麼就可以隨時快速讀取各個細部。而在腦中建立獨立索引的方法,就是把每個細部單獨抽出,重複練習。讓大腦對它印象深刻,而成為自然反射反應。

古文詩詞學習也雷同。如果是整篇背,不會遺漏,但不容易單句抽離應用。因此需要逐句重複練習 ,把每個句子在腦中都建起索引,才能隨時取用。所以可以說如果背書只是整篇背,那麼真的是無用的死背。只有進一步再深入練習了解每個句子,將它變成獨立索引後,那才真的能在腦中建起有用的智慧。


作者簡介:夏肇毅,提供雲端理財機與教學服務之CubicPower.idv.tw創辦人。曾服務於緯創軟體、英商路透社等金融與科技單位從事金融軟體開發專案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